省委 省政府 省人大 省政协
欢迎您光临安徽企业文化网!您是第 访问本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企业文化 企业之歌 高端声音 科教园地 专家名人 地方特产 招商信息 人才交流 电子商务 需求供应 职工之家 行风热线
衣食住行 廉政文化 祖国各地 安徽名企 安全文化 会员风采 社会责任 法制园地 社区乡镇 文学艺术 理论园地 党史纵览
文艺作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文艺作品

王颖: 家乡的年

发布时间:2020-03-03 20:28:30 点击数:5085次
 

家乡的年

王颖

 

我家住在淮北一个离县城50多里的古老村庄里,几十年前,小时候的生活,使我至今不得忘记。小时候的生活是欢乐的,但在我心里,感到最欢乐的时候,那就是过年。

过年,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天堂,觉得吃的好,穿的好,玩的也痛快,当然,还有好多的憧憬和向往。

我小时候,就盼着过年,才进入农历十月,心想,啥时候到过年啊,过年就能吃上白面馒头和猪肉了。想着想着,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12岁那年,是1975年,上小学五年级。那时候,我所在的县属宿县地区管辖,当时是冬季招生,小学五年制。因为是毕业班,所以一进入腊月,我们这些孩子就提前放寒假了。当时我高兴极了,心想,今年的年过的该是多么快活呀!

在我的家乡,有一句俗话:“吃罢腊八饭,就把年来办。”家乡过年是从腊八开始的,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腊月初八,称为腊八。腊八清早起来,家里人吃粥,这粥是用八种粮食和干果熬成的。据说,腊八这天,是释迦牟尼佛成道之日,这天早晨,佛寺里,僧人煮多味粥以供神佛。其粥用小米、菱角米、核桃仁、杏仁、瓜子、花生米、红豇豆、红枣加水煮熟,名曰七宝粥,俗称腊八粥。后来腊八粥流行于民间,一些富裕人家在腊八这天舍粥给穷人吃,为自己求福。

一进入腊月中旬,最忙的就是俺娘了。她除忙着给我们做过年穿的新衣新鞋外,还要泡豆芽子、大麦芽、绿豆芽,同时还要忙着掏粮食,用碓窝子砸红芋片子,推年磨。那时候,别说电视机了,连电也没有,吃面全靠用驴拉的石磨去推。

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天是祭祀灶君的日子,灶君民间称灶老爷,认为他是一家之主。这天上午,家人把屋里屋外,墙上屋笆,特别是锅屋里,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据说,这天的大扫除,在古代叫做“扫年”,意思是扫除人们的病疫,此俗盛行于唐朝,经宋、元、明、清各代沿袭至今,它反映了人们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

腊月二十三小年的下午,家里忙着熬红芋糖,最忙的还是俺娘。她先烧锅烀一大锅红芋,再把煮熟的红芋盛在一个缸里,然后放上砸烂的大麦芽,搅拌后用纱布过滤,取汁在锅里熬,等锅里的水蒸发完,红芋糖就熬成了。接着,她又用先前蒸熟的面同熬的红芋糖稀在一起叠各种形状的酥糖,糖还没叠好,我们几个馋孩子早就站在一旁等着吃了。晚上祭灶时,俺大首先把下午做的红芋糖供在锅台上,然后在灶君的神像前点燃三炷香,接着他把三条腿的鏊子翻过来,上边放上铡的谷秸和炒熟的豆料,用一个小棍边拌边说:“也有草,也有料,喂得骡马咴咴叫。灶老爷,骡子大马任你骑,你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愿你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说完,他把灶前的灶老爷神像揭下连同一刀黄表纸一起烧了。接着,就是放炮,贴上新的灶老爷像。据说,在旧社会祭祀是分等级的,并且在民间还流传着顺口溜:“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意思就是说,一等的官宦人家,在腊月二十三祭灶;二等的普通百姓家,在腊月二十四祭灶;三等的是剃头的、唱戏的、吹喇叭的艺人,在腊月二十五祭灶;四等的是佣人、小偷、娼妓,在腊月二十六祭灶。到了新社会祭灶都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了。

过了二十三小年,家里就忙起来了,俺大忙着去买红纸、炮、猪肉、鱼、海带等一些年货。当然,猪肉用不着去赶集买,因庄里王光全家杀了一头喂一年多的几百斤重的大黑猪,猪肉比集上的还便宜,才6毛钱一斤。

腊月二十五晚上,俺娘忙着用面头作引酵和了几盆面,接着,又把和好的面,一盆坐在热锅里,另外几盆盖好拍子,放在锅门口的麦穰窝里,然后上面盖上棉被保暖。第二天傍晌午,俺娘看昨晚和的面发了,又忙着开始蒸馍了。第一锅蒸的是玉米面团子,第二锅蒸的是花卷子,第三锅蒸的是红芋片子面掺豆面包的菜角子,最后两锅子才是包子和馒头。当时,每揭一锅馍,俺娘都叫我放三个散鞭炮,我放了炮,慌得就朝锅屋跑,我看蒸的是杂面馍,转脸就到屋外同伙伴们一起玩去了。大半天,我们在院前屋后转悠打闹,为的就是想吃到好面馒头,到最后终于在天快黑时,才吃上馒头。当时,高兴地一连吃了三个馒头,虽然没就菜,但觉得又香又甜,心想,啥时候天天能吃上白面馒头就好了……

腊月二十八,俺娘仍在忙着,杀鸡,杀鸭子,烧水煺毛,用心细细的洗,两只手都浸得通红。之后,又去用小磨子拐绿豆黄,炸丸子。当扑鼻的香气袭来的时候,我们几个肯吃的孩子就来到锅屋里站着,俺娘看我们眼巴眼望的看着,于是就一边朝油锅里丢丸子,一边说:“每人先抓两把先吃着,等炸好焦叶子、蚂蚱腿再吃。”我们几个孩子一听这话,都争先恐后地狠着手朝篮子里抓了两把炸好的丸子,高兴地跑了。我吃了丸子,便去拿俺大给我买的鞭炮,我把一盘炮拆散,一个一个地拿在手里放。两个手指轻轻捏住炮捻子的一头,点着火,立马仍向天空,接着“啪”的一声响,一会儿便闻到微微的火药香。

过了腊月二十八,转眼就到年三十了。年三十,又叫除夕,这天上午,家里忙着贴对联。俺大打好浆糊,去扫门心、门框,我只是把浆糊涂在写好的对子上,然后分上、下联递给俺大,由他贴在门上,至于院内的“满院春光”和门口的“出门见喜”以及猪圈、羊圈的“六蓄兴旺”对子都是我贴的,就连大床上和纺车子上的“身体健康”和“福”字对子也都是我贴。我记得家里大门上的对联,门心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门边是:“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门横是:“五谷丰登”。这些对联都是俺大写的,他是建国前的高小毕业生,曾在新四军四师举办的学习班学习过,写过毛笔字,建国后他担任村里的文书,帮有关部门写过标语。他乐于助人,每年春节前他都帮左邻右舍写对联,就连生产队牛屋马厩里贴的对联他都给写好贴上。有一年他把对联写好,交给生产队里喂牲口的老包贴的,因他不识字,把“身体健康”贴在牛槽上,“槽头兴旺”贴在他的床头上,结果惹得乡亲们哈哈大笑。据说,居丧人家三年不贴红色对联,其家当年不贴对联,第二年贴绿色对联并贴上写有“守制”字样的斗方帖,第三年贴蓝色对联或素年画,三年孝服满,才能贴红色对联。

贴好对联,接着就是放炮,打扫院子。年三十中午饭吃的比平时早,天没晌午,就吃饭了。家里做的菜是丰盛的,有大块的红烧猪肉、鱼、鸡、丸子……一桌子摆的满满的,一家人坐在一起,都高兴地笑着,俺大喝着濉溪大曲,满面笑容地说:“今年咱们队里打的粮食比去年多,午季分了200多斤小麦,年底决算,咱家不但不冒钱,还余十几块钱,希望明年比今年收成好……”我们几个孩子不喝酒,一边听着,一边大口的吃着肥肉,显得特别馋。我由于吃的菜多,本想再吃一个馒头,结果肚子撑得有点痛,实在吃不下去了。心想,过了正月十五就升初中了,眼看就要成大人了,明年放寒假过年,再也不吃这么多了。

除夕这天下午,俺娘在锅屋里忙着和面擀面皮包扁食,俺大在堂屋里忙着在神牌前摆香案,案上有猪肉、鸡、鱼、鸡蛋、豆腐五个碗,每个碗上边都放一点菠菜,碗的两边各放一盘苹果,这些祭品的后边摆着香炉和蜡烛。天快黑时,俺大在香案前,点着蜡香,随后带着我们对着天、地、君、亲、师神牌,连磕三个头。祭拜完毕,他又去大门口放一根棍,说,这是拦门棍,拦住财别往外流。他还对我们说,今晚家里人不许遛门子,说不吉利话,说话要想着说。

除夕晚饭后,我们给俺大、俺娘磕头辞岁,他们给压岁钱,每人5毛。我们接了钱,都高兴地同家人一起围着火盆,吃着花生、瓜子和红芋糖说笑。除夕晚上,一家人就这样边吃边拉,一直到深夜。俺娘说,这是咱们的风俗,叫“熬夜”。临睡前,俺大叫我放三个鞭炮,说,这叫“关门炮”,炮声能驱鬼镇邪,保全家平安。

正月初一,称春节,又叫“新年”。这天,家家都起得很早,并且都是男的先起床,放“开门炮”,家家户户都力争第一。这天凌晨,“啪,啪,啪”,家里的三声“开门炮”把我惊醒,我悄悄起来,穿上新衣,心里感到特别新奇。堂屋里香案上的蜡烛已经点燃,香炉里红红的火不断地冒着烟,屋里弥漫着诱人的香味。家里听不到一点动静,见锅屋有亮,于是我就蹑手蹑脚来到锅屋门口,见俺大并没有像平时一样“呱嗒呱嗒”拉着风箱,原来他是用豆秸烧的锅,熊熊火光透过锅屋门,把半个院子都照亮了。锅上冒着白色的蒸汽,一个个扁食下到锅里去了。此时,俺大对着站在锅屋门口的我小声说:“下过扁食了,你放炮去吧!”随即,我到锅门口点了一截带火的秫秸,把挂在院内树上的一大盘鞭炮放了。

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家里所有的人都起床了。吃饭的时候,把所有的碗都要盛好,吃饭的碗数,要比全家的人数多一碗,意为添人进口。俺娘说,不在家的人也要有碗数,这叫“年五更吃扁食,不招外手”。在吃饭前,还有一个仪式,开始,俺娘在扁食出锅时,先盛一碗端到锅屋门旁,边倒边说:“天老爷,老家仙,少家仙,没愿到的家仙,过年的扁食,你先吃。”接着,她又舀一碗扁食,放在锅台上,然后对着灶老爷像说:“灶老爷,你是一家之主,过年的扁食,你先吃。”随后,俺大又去端两碗扁食放在堂屋香案上许愿,接着磕了三个头,回到锅屋。祭祀完毕,才盛碗吃饭。在吃扁食的时候,俺娘说:“有一个扁食包了5分钱硬币,谁吃了这个素扁食,有财有福。”可我为了吃到带钱的素扁食,吃的肚子发胀,也没吃到。据说,大年初一,不吃荤,也不朝外泼水,不朝外倒垃圾,也不用剪子,不干活。这样的风俗,从明朝开始,一年一年地沿袭着。

大年初一,吃过早饭,家家户户的孩子开始给长辈拜年。我们先给俺大、俺娘磕头拜年,接着就到长辈家串门磕头拜年,他们散给我们这些孩子花生、瓜子和糖。在拜年的路上,你来他往,见了面互相问好,一群群孩子穿着新衣哄哄响,走着吃着,十分热闹。我家大年初一是最热闹的,因为俺大不仅辈分长,且他会讲故事、弹琵琶、拉弦子、唱戏,大人孩子挨家挨户拜过年后,都聚到我家里,边磕瓜子边听唱。这样,从上午到下午,这一批人走了,那一波人又来了,动人的音乐伴随着歌声和老少爷们的欢笑声,在我家的小院里回荡……

在我的家乡,过了春节,还有一些习俗在沿袭着。从正月初二开始,家家户户开始走亲访友,大人带着孩子到亲友家拜年,出门见面,不论生人还是熟人,都热和地打着招呼。正月初三早饭有吃扁食的风俗,人常说:“大年初三吃顿扁,一不吭来二不喘。”正月初五又是个“小年节”,家家户户吃饺子。正月初六是为六十六岁老人庆寿的日子,常言说:“六十六吃块肉。”正月初七是为七十一岁和七十三岁老人祝寿的日子,俗话说:“七十一吃个老母鸡”、“七十三吃个鲤鱼猛一蹿”。正月初八是为八十岁和八十八岁长辈庆寿的吉日,常言说:“八十八吃个老母鸭”。正月初九是为九十九岁老寿星祝寿的日子,有“九十九吃个老母狗”的说法。正月初十以后,到处仍然你来我往,一直热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年才算真正的过完。过了正月十六,学校开学,我们这些孩子也就上学去了。

年,年年过,一年又一年。现在,每到春节,我就想起小时候的快乐年。四十多年过去了,那时候,过年时我心想的“啥时候天天能吃上白面馒头就好了”的愿望,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时候就已实现。如今,孩子们已过上小康生活,一天,像过一个年。可2020年庚子年的春节,年过的很特别,全国被新冠肺炎疫情所笼罩,千万个白衣战士为了治病救人奋不顾身奔向湖北奔向武汉,全国广大群众为了疫情的防控,都守在家里,心系疫情,心系武汉。面对此情,我不禁想起:在过去那艰苦的革命岁月里,无数的共产党员,为了能让人们过上快乐的年,洒尽热血,把生命奉献……



作者:颖,男,安徽省人民政府奖获得者,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学术委员、理事,著作长篇纪实文学《燃烧的浍河岸边》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公开发行,新华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更多

最新资讯:

网站首页| 企业文化高端声音企业之歌新村建设管理员入口
安徽省人民政府 |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安徽省社科院 | 安徽省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 安徽经济信息网 | 中国企业文化网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 | 广东企业文化网 | 福建企业文化网 | 中国百家企业网 | 浙江企业文化网 | 湖北企业文化网 | 中国电力文化网
版权所有 (c) Copyright 2012-2013 Www.ahqywh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企业文化官方网站
主办 :安徽省企业发展研究会
投稿信箱:ahqywhw@163.com 电话:0551-62769709 15551188212 QQ& E-mail:873807137@qq.com
联系地址:合肥市屯溪路235号省军区文化站 邮编230022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皖ICP备2023011897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02026019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