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淮河文化研讨会在宿州召开

安徽企业文化网讯 2019年11月10日,第十届淮河文化研讨会在安徽省宿州市召开。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雷, 中共宿州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余向东, 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安徽省淮河文化研究会会长陆勤毅,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江涛,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处处长程继新,中共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高纯宇,宿州学院党委书记陈国龙、全省16市社科联负责人及来自江苏、广东等省市的专家、学者共100多人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这次研讨会由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宿州学院联合主办,安徽省淮河文化研究会、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宿州文化研究所和皖北方言文化研究所协办。
上午8点30分,研讨会在婉转、抒情地《悠悠淮水情》主题歌声中开幕。
中共宿州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余向东致欢迎辞。他说,1999年5月,宿县地区改建为宿州市,早在五千年前宿州就有徐夷、淮夷等部落在宿州市境内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又有宿国、萧国、徐国等小诸侯国,秦汉设立蕲县。隋大业年间,通济渠(汴水)开通,古城宿州随着汴水漕运的兴盛逐步发展起来。唐宪宗元和四年始置宿州,千余年间,宿州一直是历代州府的治所,史称这里“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为“百战之道”。秦末,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宿州揭竿而起。楚汉相争,垓下之战,霸王别姬在此发生,南宋时期,这里又是张浚、韩世忠抵御外侮、抗击金兵的“戎马之郊”。1921年4月,宿州改名宿县。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四师在宿县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解放战争时期,刘、邓、陈、粟指挥的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在宿县开辟了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扭转了内战的形势,奠定了渡江战役的胜败。
余向东在介绍了宿州历史文化、市情市貌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后,接着说,近年来,中共宿州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社科工作,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社科普及,社科工作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届研讨会在宿州召开,对于加强淮河文化交流、传承淮河文化内涵、促进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期待与会专家学者通过对淮河文化的深度研究、深入探讨,不断推出淮河文化精品力作,共同推动本届研讨会结出丰硕成果。
宿州学院党委书记陈国龙在致辞中说,宿州学院是安徽省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高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49年的皖北宿县专区师范学校,1983年2月升格为宿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宿州学院,2008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陈国龙在致辞中满怀豪情地说,今天,第十届淮河文化研讨会在宿州市召开,宿州学院全体师生倍感骄傲,本届研讨会是对淮河区域70年伟大历史变革、社会进步发展与地域文化的内在依托与联系的一次深入探讨。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为拓展淮河文化研究的领域和内容,推动淮河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贡献力量。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雷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近年来各位专家学者在淮河文化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就进一步把淮河文化研究引向深入,他强调,要坚持正确方向,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增强文化研究的时代性。坚持文化滋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把淮河流域人民用汗水在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研究好、传承好、弘扬好。紧贴社会需要,围绕党和国家关于推动淮河流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围绕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深入研究重大课题,不断开创文化研究的新局面。
这次研讨会围绕“淮河文化与区域发展70年””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研讨会上,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安徽省淮河文化研究会会长陆勤毅,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安徽省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陈立柱以及陈德琥、周勇、蒲霞、柳邦坤、郭学东、袁梦茹8位专家、学者作了精彩的报告。
安徽大学教授朱正业、阜阳师范大学教授吴海涛对报告的精辟点评令到会的人们心花怒放。
在研讨会上,到会的专家、学者还分《淮河区域发展研究》、《文化与人物研究》、《经济与社会研究》、《典籍与考古研究》、《文体与艺术研究》5个组进行了学术交流与探讨。
在研讨会上,还对第十届淮河文化研讨会15篇优秀论文进行了表彰,对84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作了汇编。
在闭幕式上,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江涛对第十届淮河文化研讨会作了最后总结。
记者 王颖 井红波

研讨会一角

专家作报告

学术交流与探讨